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开皇二十年,一个23岁的青年被父皇委以52州军政大权,这个青年就是杨谅,隋文帝杨坚最小的儿子。
手握30万精兵,坐拥天下最富庶的并州,拥有铸币特权,三年后,这张王炸被他打得稀烂,全军覆没,自己也死在囚笼里。
天潢贵胄的权柄杨谅是杨坚最小的儿子,史书记载,杨坚对这个幼子格外宠爱,其他皇子早早被派往地方历练,杨谅却在宫中待到23岁。
开皇二十年,杨坚终于给这个宝贝儿子安排了去处,并州总管。
展开剩余90%这个位置有多重要?管辖北齐故地52州,西起华山,东至渤海,南达黄河,整个华北平原的精华地带,都在杨谅手中。
更关键的是权力,杨坚给了杨谅"便宜行事,不拘律令"的尚方宝剑。什么概念?在自己的地盘上,杨谅就是皇帝。
杨坚特许杨谅铸造钱币,这在古代意味着什么?货币发行权,等于掌握经济命脉。
杨谅手下的将领阵容更是豪华,萧摩诃,原南陈名将,作战勇猛,有"万人敌"之称;王頍,智谋过人,深得杨谅信任。
杨谅还在并州大修城防工事。太原城被他改造得固若金汤,城墙高厚,护城河深宽,城内军械库储备充足,粮仓堆积如山。
突厥多次南侵,杨谅负责北方防务,高句丽骚扰边境,杨谅也要应对,这些战事让杨谅积累了30万精兵。
杨坚对这个儿子的信任到了什么程度?其他皇子稍有不慎就被猜疑,杨谅从未失宠。
开皇年间,隋朝其他藩王的日子并不好过,杨勇被废太子位,理由是生活奢侈,与父皇意见不合,杨俊早死,传说是被杨坚气死的,杨秀被贬为庶人,罪名是谋反。
只有杨谅,始终是父皇眼中的宝贝。
这种宠爱培养了杨谅什么样的性格?自信,任性,缺乏危机意识。他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,父皇永远站在自己这边。
这种想法,很快就被现实打脸了。
杨广登基的阴影仁寿四年七月,杨坚驾崩,临终前的情况很蹊跷,史书记载,杨坚曾经密告杨谅,真诏书的"敕"字旁边会加一点。
这个细节很重要,杨坚怀疑杨广会矫诏。
果然,杨广继位后,立即召杨谅入京,诏书上的"敕"字没有那一点。
杨谅明白了,这不是父皇的真诏,是杨广的假诏。
杨谅回想起几个兄弟的下场,杨勇被废后软禁,最终神秘死亡;杨俊早死,死因不明;杨秀被贬庶人,幽禁至死。
杨广对宗室的态度很明确:不服就死。
杨谅面临两个选择:入京受死,或者起兵自保。
他选择了后者。
杨谅起兵的理由是"清君侧,诛杨素"。
杨素是杨广的重要支持者,也是杨勇被废的推手,杨谅认为杨素蛊惑皇帝,祸国殃民。
这个旗号有问题,民众并不了解宫廷内斗,对杨素也没有仇恨,相比之下,"为父复仇"的口号会更有号召力。
杨坚的死因确实蹊跷。史书记载,杨坚临终前曾说"畜生何足付大事",疑似指杨广,如果杨谅以此为由起兵,道义上会占优势。
他没有这么做,这是第一个致命错误。
杨广的召令到达并州时,杨谅正在处理军务,他当众撕毁诏书,宣布起兵。
萧摩诃立即表态支持,王頍也认为起兵是唯一出路,并州文武官员大多选择跟随杨谅。
消息传到长安,杨广震怒,他立即任命杨素为河北道行军总管,率军讨伐杨谅。
一场叔侄之间的生死大战,就此拉开序幕。
两个截然不同的建议起兵后,杨谅召集众将商议战略,王頍提出了两个方案:
第一个方案:长驱直入长安。趁杨广立足未稳,直接攻打京师,速战速决。
第二个方案:割据关东。以并州为根据地,控制山东、河北,与朝廷分庭抗礼。
两个方案都有可行性,第一个方案风险大,成功了可以一举夺权,第二个方案相对稳妥,可以积蓄实力,等待时机。
杨谅的选择是:两个方案都要。
杨谅制定了一个复杂的作战计划,他把30万大军分成五路:
第一路,裴文安率兵攻打蒲津关,直逼长安。
第二路,自己亲率主力攻占太谷,控制通往长安的要道。
第三路,攻占滏口,切断朝廷与河北的联系。
第四路,进攻汾州,扩大控制区域。
第五路,留守太原,保护后方。
这个计划看起来很完美,实际上犯了兵家大忌:兵力分散。
杨素接到讨伐令后,立即分析了杨谅的弱点,杨谅兵多将广,看似强大,实际上缺乏实战经验。杨素决定利用这一点。
杨素率4万精兵,采用闪电战术,他不与杨谅正面硬碰,而是选择突袭蒲州。
蒲州是渡河要点,控制了蒲州,就能切断杨谅西进的道路。
裴文安率军进攻蒲津关时,一度攻势凌厉,守军岌岌可危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杨谅突然下令裴文安撤回太原。
理由是什么?杨谅担心杨素偷袭太原,要求各路人马回防。
这个决定让所有人目瞪口呆,王頍当场反对,认为这是自毁长城。
杨谅坚持己见,裴文安只能撤军,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胜利。
杨素得到消息后大喜,他立即率5000精骑突袭蒲州,守军措手不及,蒲州失陷。
撤回太原的路上,杨谅军队士气低落,将士们不明白,为什么要放弃胜利撤退。
走到蒿泽时,天降暴雨,道路泥泞,军队行进缓慢,队形混乱。
杨素抓住机会,率军追击,萧摩诃率部殿后,与杨素军激战。
这场战斗中,萧摩诃战死,数千将士阵亡,杨谅军队彻底崩溃。
王頍看到败局已定,愤而自杀,临死前他说:"主上不用良策,败亡在即,我不忍见之。"
杨谅退回太原后,发现城外已经被杨素大军包围。
30万大军,此时只剩下不到10万人。而且士气全无,战斗力大打折扣。
杨素并不急于攻城,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,等待杨谅自乱阵脚。
果然,城内很快出现了投降派,一些将领秘密与杨素联系,准备开城投降。
被宠坏的军事素养杨谅从小在宫中长大,23岁才接触军事,他对战争的理解停留在纸面上。
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的?残酷、快速、充满变数。
杨素用兵如神,5000精骑就能突袭得手,杨谅用兵如儿戏,30万大军被4万人击败。
这种差距不是兵力问题,是指挥官素质的差距。
杨谅起兵时,关陇贵族保持观望,他们对杨谅的割据意图心存疑虑。
山东士族也没有支持杨谅,他们更愿意支持正统的杨广。
江南的反杨广势力,杨谅也没有联系,他完全是孤军作战。
在那个时代,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能否获得士族集团的支持,杨谅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。
杨广借机彻底铲除宗室威胁,杨谅被废为庶人后,幽禁在京师。
杨谅的儿子们也被处死,杨广不给任何人报仇的机会。
这标志着隋朝宗室势力的终结,从此以后,皇权高度集中,再无藩王割据的可能。
杨谅的失败,反映了隋朝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。
杨坚建立隋朝时,就有削弱地方势力的意图,杨广继位后,更是加快了这个进程。
杨谅的存在,本身就与这个趋势相矛盾,他的失败或许是历史的必然。
区别只在于,他把这个过程演绎得格外惨烈。
杨谅在幽禁中度过了余生。史书记载,他经常望着天空发呆,似乎在回忆那段意气风发的岁月。
大业九年,杨谅病死在囚禁中。临死前,他说:"我辜负了父皇的期望。"
宇文化及杀死杨广后,也杀死了杨谅的儿子们,杨谅一脉,彻底断绝。
一个曾经手握52州军政大权的藩王,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。
这就是杨谅的故事,一手王炸,被他打得稀烂。
发布于:山东省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